仿人机器人

Gábor Bíró 2025年6月7日
10 阅读时间

特斯拉的擎天柱机器人现在可以叠衣服了。Figure AI的Figure 01机器人只需简单的语音指令就能冲泡一杯咖啡。这些并非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2024年的现实。仿人机器人革命已近在咫尺,它将从根本上重塑我们对工作、生产力以及技术本身的理解。

仿人机器人
来源: 作者原创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仿人机器人这个引人入胜的世界:我将探讨其技术基础,评估其重要性和潜力,并讨论工程师和社会已经面临的挑战。我将解释为什么仿人时代真正到来,强调使其成为可能的技术突破,并描绘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简史:从古老梦想走向现代现实

创造一个与我们自身形象相似、能为我们执行任务的人造生物的愿望,与文明本身一样古老。希腊神话中保护克里特岛的青铜巨人塔罗斯(Talos),以及中世纪杰出的伊斯兰工程师阿尔-贾扎里(Al-Jazari)的音乐自动装置,都是这一古老梦想的早期体现。甚至列奥纳多·达·芬奇在15世纪末也设计了一个机械可编程的机器人骑士。

然而,现代仿人机器人的真正故事始于20世纪下半叶。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开发的WABOT-1。这个机器人能够进行简单的两足行走、抓取物体和基本交流,证明了理论可以付诸实践。

真正引起全球关注的突破发生在2000年,本田发布了ASIMO。ASIMO是第一个能够以令人印象深刻的动态方式行走、奔跑和爬楼梯的机器人。尽管其动作仍局限于高度受控的实验室条件,但ASIMO展示了稳定两足行走的可行性。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为当今的许多进步奠定了基础。

下一次进步的催化剂源于一场灾难。2011年福岛核事故清楚地表明,在为人类设计的危险、非结构化环境中,专用机器人效率低下。作为回应,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于2015年启动了DARPA机器人挑战赛。该竞赛的目标是刺激开发能够在灾区执行复杂任务(如驾驶车辆、清理碎片或转动阀门)的机器人。这项挑战极大地加速了对能够在现实世界中运行的强大仿人机器人的研究。

仿人机器人的核心承诺:

通用性


在我们继续之前,定义什么是仿人机器人至关重要。它是一种拟人化(anthropomorphic)机器人——具有人类形状和结构——其主要目的是在为人类设计的物理环境和工具中有效运行。

这正是这项技术最大的希望所在。当今使用的工业机器人,例如汽车工厂中的焊接臂,效率极高但高度专业化。它们只能完美地执行一项预编程任务,并且其环境必须适应它们:它们被封闭在安全笼中,零件必须以毫米级的精度定位。

相比之下,仿人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通用性。由于它们的身体结构——两条腿、两条手臂、双手和一个带传感器的头部——模仿了人类形态,它们原则上可以执行人类能做的任何物理任务。这带来了一个关键结论:有了仿人机器人,机器适应世界,而不是世界适应机器。

仿人机器人可以爬楼梯、开门、穿过狭窄的走廊,并使用为人类手设计的螺丝刀。正因为如此,我们现有的工厂、仓库、医院甚至家庭都无需进行昂贵而复杂的改造。机器人可以简单地融入现有工作流程,大大降低了其采用的成本和复杂性。

“具身智能”挑战:为何突破耗时如此之久?

如果这个概念如此有前景,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为什么直到21世纪20年代,我们才看到第一个真正可行的原型?答案在于硬件和软件的非凡复杂性——我们可以称之为“具身智能”问题。

  1. 物理实现的复杂性:

    • 平衡与运动:动态两足行走是一个极其困难的物理和计算问题,常被比作“倒立摆问题”。机器人在不同地形上移动或携带物体时,必须每秒数百次地不断调整姿态以避免跌倒。

    • 操作与精细运动技能:人手是一个生物力学奇迹,拥有超过20个自由度。复制其复杂性和灵敏度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机器人必须能够区分处理鸡蛋所需的轻柔触感和拧紧金属螺栓所需的牢固抓握,这需要复杂的力和扭矩传感器以及精确的控制算法。

  2. 感知和理解现实的挑战:

    • 仿人机器人仅用摄像头和激光雷达传感器“看”世界是不够的;它必须解释世界。它需要识别物体(椅子、桌子、工具),估计它们的距离和材料特性,最重要的是,理解它们之间的上下文关系(例如,杯子在桌子上,工具在盒子里)。这个结合了计算机视觉、3D映射和传感器融合的领域,计算量极其庞大。

  3. 计算和功率的限制:

    • 上述所有任务——运动协调、传感器数据处理、决策——都需要实时的大量计算能力。这个“超级大脑”必须封装在一个紧凑的、人体大小的身体中,由电池供电以支持整个工作班次,同时还要有效散热以防止过热。这种尺寸、能量和热量的三重限制,在几十年来一直是一个看似无法逾越的技术障碍。突破最终随着为移动和数据中心行业开发的AI芯片(GPU和TPU)的小型化和效率提高而到来。

仿人机器人如何“思考”

现代仿人机器人的‘灵魂’是其人工智能,它以一个被称为感知-规划-行动(Sense-Plan-Act)模型的连续循环运行:

  1. 感知(SENSE):机器人利用一系列传感器持续收集关于其环境和自身状态的数据:用于3D映射的摄像头和激光雷达,用于平衡的惯性测量单元,以及关节中的力矩传感器。

  2. 规划(PLAN):这是最复杂的阶段,人工智能在此“思考”。

    • 世界模型:人工智能根据传感器数据构建其周围环境的内部数字模型,识别障碍物和物体。

    • 目标解释:当机器人收到诸如“请把那个水瓶拿到桌子上”这样的指令时,大型语言模型(LLMs)帮助它理解复杂的自然语言请求,并将其分解为具体的、可执行的目标。

    • 行动计划:人工智能随后设计必要的步骤序列:走到瓶子旁边,伸出手臂,以适当的力抓取,抬起,导航到桌子,然后放下。这个过程通过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等技术不断完善。

  3. 行动(ACT):人工智能将最终确定的计划转化为具体的电机指令(例如,“左腿抬高10度,右臂伸展30度……”),然后由机器人的身体执行。

整个循环每秒重复多次,使机器人能够动态地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做出反应,例如有人意外地挡住其路径。

竞赛中的主要参与者

既然我们了解了仿人机器人的重要性以及已克服的技术障碍,现在让我们看看这场新兴竞赛中的主要参与者,以及我们预计它们将首先部署的领域。

仿人机器人领域已演变为一场高风险的技术和商业竞争,敏捷的初创公司和科技巨头都投入了数十亿美元进行开发。每个主要参与者都带来了独特的优势。

  • 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该行业无可争议的先驱。多年来,他们凭借其Atlas机器人突破了动态运动的极限,其惊人的杂技表演已成为网络热点。虽然长期专注于研究,但他们最新的全电动Atlas型号正被设计用于商业应用,首先将在现代汽车的制造工厂部署。

  • 特斯拉(Tesla):埃隆·马斯克的公司凭借其擎天柱(Optimus)机器人进入了这场竞争。他们的优势在于为自动驾驶汽车开发的人工智能(特别是计算机视觉)的丰富经验,以及在大批量、高成本效益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的目标是创造一种价格合理、可以大规模生产的仿人机器人。

  • Figure AI:这家初创公司通过与OpenAI(ChatGPT的创造者)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而异军突起。他们的Figure 01机器人利用最先进的语言和视觉-语言模型,使其能够从人类语音中理解复杂任务,并通过对话学习新技能。其投资者包括微软、英伟达和杰夫·贝佐斯。

  • Agility Robotics:这家公司专注于实用主义和物流。他们的机器人Digit专为仓库环境设计,可以在其中搬运包裹和整理货架。其独特的反向关节腿提供了高效的运动能力。它们已经在亚马逊的履约中心进行测试。

  • Sanctuary AI:这家加拿大公司主要专注于精细运动技能和高度复杂的手部操作。他们的机器人Phoenix拥有业内最先进的机械手之一,能够执行需要类似人类灵巧性和精度的任务。

实际应用

由于其通用性,仿人机器人的潜在应用数量几乎是无限的。然而,在部署的初始阶段,它们最有可能出现在以下领域:

  • 物流和仓储:分拣包裹、搬运箱子、整理货架以及协助“最后一公里”配送是机器人的理想任务。这些工作通常体力消耗大且重复性高。

  • 制造业:以前过于复杂而无法自动化的组装任务现在可以由仿人机器人完成。它们可以执行质量控制检查,或将工具和零件递给人类同事。

  • 医疗保健和老年护理:由于人口结构向老龄化转变,护理环境中对援助的需求日益增长。机器人可以减轻护士的体力负担(例如,抬起和移动病人),帮助老年人在家完成日常家务,或在医院执行消毒任务。

  • 危险环境:仿人机器人可以接管对人类来说危险的工作。它们可以在灾害救援中工作(清理瓦砾),在核电站进行维护,或在化工厂操作。

  • 零售业:在商店里,它们可以补货、进行库存检查,或协助顾客寻找产品。

仿人机器人的社会和人类影响

技术进步绝不仅仅是关于比特、电机和算法;它根本上是关于人类和社会的。仿人机器人即将普及,这在本次革命的黎明之际,提出了我们现在必须面对的深刻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尽管这项技术令人惊叹,但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工厂和仓库的范围。

  • 劳动力市场转型和社会不平等:最常被提及的担忧是大规模失业。虽然机器人无疑会接管重复性、体力要求高或危险的工作,但真正的挑战不仅仅在于工作岗位的取代,而在于管理整个劳动力的转型。新的职业将应运而生(机器人车队经理、人工智能训练师、机器人伦理学家),但这需要大规模的再培训和技能提升。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确保这项技术飞跃的益处得到广泛分享,而不是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平等?

  • 安全、责任和脆弱性:在充满人的动态环境中确保安全至关重要。但当机器人犯错并造成伤害时会发生什么?谁来承担责任?所有者?制造商?人工智能软件开发商?提供训练数据的公司?这些问题将我们带入未知的法律领域。此外,作为联网设备,机器人是恶意行为者的潜在目标,他们可能利用机器人进行间谍活动、破坏甚至人身伤害等邪恶目的。

  • “全视之眼”困境:隐私与监控:仿人机器人本质上是移动数据收集平台。通过摄像头、麦克风和3D传感器,它们不断扫描和分析周围环境。这引发了关键的隐私问题,尤其当它们部署在家庭或医院等私密空间时。谁可以访问它们收集的数据?这些数据用于何种目的?我们如何防止大规模监控和个人信息的滥用?

  • 社会和心理影响:当照护——无论是对老年人还是儿童——部分或完全外包给机器时,对人际连接和社会结构会产生什么影响?这可能导致照护的“非人化”。我们将如何定义我们与这些实体的关系?是工具、同事还是伙伴?机器人的社会融合迫使我们思考关于同理心、依恋以及人类互动本质的基本问题。

上述主题——从劳动力市场转变和法律责任到深远的社会影响——都极其复杂。鉴于这个主题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我将在后续的专门文章中更详细地探讨这些问题,以便为挑战和潜在解决方案提供应有的篇幅。

结论与展望

仿人机器人不再是遥远的科幻承诺;它是我们时代最激动人心的技术革命之一。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和硬件制造方面的突破汇聚一堂,使我们来到了一个转折点,几十年前的梦想正在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随着这些机器变得更加强大和成本效益更高,它们将不可避免地改变劳动力市场和全球经济。虽然它们有潜力释放新的生产力水平,并接管单调、危险或体力消耗大的工作,但它们也引发了关于工作未来、安全以及人机交互的关键社会和伦理问题。

问题不再是仿人机器人是否会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是何时——以及我们如何为这个未来做好准备。

Gábor Bíró 2025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