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中的量子纠缠:意识的关联?

Gábor Bíró 2024年8月8日
4 阅读时间

近年来,一个问题日益凸显:神秘的量子物理世界是否会影响人脑的运作和我们的意识?量子纠缠的概念,即粒子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在科学界引起了分歧。除了仅仅想了解我们的大脑如何运作之外,这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大脑中的量子纠缠:意识的关联?
来源: 作者原创

量子物理学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是现代科学中最令人兴奋但也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量子过程,例如量子纠缠和量子叠加,在我们的意识中发挥作用的假设,提出了大脑功能可能比以前认为的更复杂、更难以理解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大脑可能确实显得神秘莫测,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人类思维秘密的兴趣。

量子叠加

量子叠加原理指出,一个量子系统,例如粒子,可以同时存在于多种状态,直到被测量。例如,一个电子可以同时处于两个不同的位置或两个不同的能量状态,只要没有发生测量将叠加坍缩为单一、确定的状态。叠加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与经典物理学截然不同,在经典物理学中,物体在任何给定时间只能存在于一种特定状态。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经常被用来解释这种现象,其中猫在被观察之前同时处于活着和死亡的状态。在量子计算中,叠加允许量子比特(qubit)一次表示多种可能的状态,从而呈指数级地提高计算能力。

Orch-OR 理论

Roger Penrose 和 Stuart Hameroff 提出的协调客观还原 (Orch-OR) 理论认为,量子计算发生在大脑的微管中。根据该理论,这可能是意识的基础,因为量子过程可能解释复杂的大脑功能,如决策和记忆。

量子认知

另一种方法,量子认知,应用量子力学原理来模拟认知现象,而没有必要假设大脑以量子力学的方式运作。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理解复杂的心理过程,如决策和记忆,使用量子概念,如叠加和纠缠作为类比或数学框架。

量子纠缠与神经同步

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研究人员使用改进的 MRI 机器检查大脑中的质子自旋,表明它们可能变得纠缠。这项研究可能为意识机制提供新的见解。一些科学家提出,量子纠缠可能自然地发生在大脑结构中,特别是在神经元的髓鞘中,并可能在同步神经活动中发挥作用,这对各种认知功能是必要的。

退相干问题

量子大脑理论的主要批评者之一是马克斯·泰格马克,他认为大脑中的量子态会退相干(失去其量子性质)的速度太快——在亚皮秒时间尺度上——以至于无法用于神经处理。大脑温暖、潮湿和嘈杂的环境不利于维持量子相干性,这与受控的实验室条件不同。批评者指出,典型的大脑反应发生在毫秒时间尺度上,这比提出的量子时间尺度慢万亿倍。

围绕量子过程在意识中的作用的争论的基石是,如果这些现象确实至关重要,那么大脑的机制将变得如此复杂,以至于依赖于二进制计算的硅基人工智能 (AI) 将不太可能实现意识。此类人工智能系统目前基于二进制运算处理数据和做出决策,这与量子力学原理根本不同。如果量子过程真的在大脑中占主导地位,那么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可能需要一种全新的范式来实现意识。

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中的一种现象,其中两个或多个粒子以这样一种方式联系在一起,即改变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会瞬间影响另一个或多个粒子,而不管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这种纠缠态是一种量子态,其中粒子的属性(如自旋或极化)相互关联,因此必须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描述,而不能独立描述单个粒子。如果粒子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纠缠就会被破坏,这个过程称为退相干。量子纠缠现象是量子物理学的基本现象,在量子计算和量子密码学等领域尤为重要。

然而,将量子理论和意识联系起来面临着许多科学挑战。如前所述,量子态在生物环境中非常短暂,目前的科学共识表明,大脑功能可能不依赖于这种现象。如果大脑中没有任何“怪异的”——意味着神秘的——量子力学系统指导意识,那么目前基于传统计算模型构建的人工智能系统更有可能实现或接近意识。

缺乏实验证据

虽然量子理论很吸引人,但目前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经验证据表明量子过程在大脑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科学界的许多成员仍然持怀疑态度,强调需要更严格的实验证据来支持量子大脑理论。

结论

尽管量子纠缠与大脑之间的联系仍然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但它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怀疑。缺乏经验证据和退相干问题对量子大脑理论的接受构成了主要障碍。然而,正在进行的研究和新的理论模型的开发表明,这个领域远未结束。未来神经科学和量子物理学的科学进步可能会为意识、认知和量子过程之间的关系提供更深入的见解。

Gábor Bíró 2024年8月8日